【复工复产稳经济】
核心观点: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政策储备并及时完善,根据需要适时推出必要的助企纾困新举措。此外,还要加强相关执收部门的监督检查,妥善解决政策措施推进中的问题,及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并严格责任追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确保让减税降费的实惠真正落到企业身上。
一直以来,中小微企业都是稳就业、保民生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韧基石。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市场不确定性仍在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许多企业复工复产仍然遭受重重阻碍,有些甚至处在生死一线。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下来”,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省东阳市出台了减税降费、信贷纾困、援企稳岗等17项“放水养鱼”政策。2月到3月,四川人社部门落实各项社保支持政策总体减费金额近180亿元,受惠的各类市场主体达44万余户。今年以来,重庆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市场主体数量不减反增,释放了经济活力,坚定了“放水养鱼”的信心……疫情发生后,各地出台的各类政策措施“组合拳”,及时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减负,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
显然,落实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将给财政收入造成巨大压力,但从某种角度来说,短时期财政收入的“减法”,其中也蕴涵着增强发展后劲的“加法”。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减税降费,一方面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为其排忧解困,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尚有余力的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创新升级等方面,推动形成新兴产业的又一轮发展契机。这既可以全面提振市场信心,为恢复经济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也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为未来保持中高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还是要保持政策定力,不能搞“大水漫灌”,而应充分“涵养水源”。在企业养精蓄锐、重获生机的基础上,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才能让中国经济重新“活起来”。
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做好政策储备并及时完善,根据需要适时推出必要的助企纾困新举措。此外,还要加强相关执收部门的监督检查,妥善解决政策措施推进中的问题,及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并严格责任追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确保让减税降费的实惠真正落到企业身上。只有真正降低企业负担,保住市场主体,才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放水养鱼”旨在助企业保民生
把“助企纾困”作为“六保”工作的发力点
(责任编辑:李焱)